看黑泽明、希区柯克、安德森们如何调教演员
文末有读者投稿的音频节目
按:一批优秀的演员不一定能拯救一个差劲的导演,但一个顶级的导演往往能让一批“朽木”变成“黄金”。在电影史上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我们会发现有些演员,在不同导演的指导下有着完全不同的发挥。而那些关于导演和演员之间擦出艺术火花的故事,也常常被吃瓜群众们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和大家聊聊六位世界一流的导演是如何与演员们合作,并令其大放异彩的。
待演员如“牲畜”的希区柯克
让我们从希区柯克开始说起。这位英国电影大师也是个著名的金句王和段子手,在他的诸多名言中,有这么一句——
“所有的演员都是牲畜。”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这句话曾在好莱坞掀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我们的大师后来不得不出来解释:
“我没有说过演员都是牲畜,我说的是,演员需要像牲畜一样被对待。”
这句话虽然是玩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希区柯克和演员们相处的方式。事实也是如此,希区柯克对待他手下演员的严厉态度臭名远扬。其实,希区柯克并非一个难以相处的怪物,只是他实在太热爱电影了,因此难以容忍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一丝一毫的不敬业和不专业。
带着从默片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一直对那些沉迷于声色犬马的明星演员们看不过眼。为了让电影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他必须足够严厉,严厉到能对演员产生威慑力,从而真正地在片场掌控全局。
希区柯克在演员中的坏名声和他的直接的导演风格也有关系。他经常用行动去激发演员的真实情感,以匹配电影中人物临场的反应。
戴安·贝克与希区柯克
和希区柯克在《艳贼》中有过合作的女演员戴安·贝克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如果希区柯克希望你生气,就会真的惹怒你。我记得在一个场景里,我要演的愤怒而激动。然后在那场戏开拍之前,他就站在片场那儿,对我不理不睬,也不看我一眼。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他的策略,他在故意惹我生气。”
不拍四十条不给过的惠勒
希区柯克调教演员的方式可以说相当简单粗暴,虽然颇有效果,但也给他招来“片场暴君”的骂名。而另一位与他同时代的导演,则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指导他的演员们横扫了四十年代奥斯卡所有的表演类提名——对于一个导演来说,这个成绩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这位导演就是威廉·惠勒,江湖人称“不拍四十条不让过的惠勒先生”,而他的秘诀,就是近乎强迫症的完美主义。他是一个具有极强的耐心和恒心的导演,在塑造角色情感深度和复杂度上坚持不懈。
纽约时报对他的评价是“惠勒的导演风格也许不是那么直白独特,但只有他这样的大师才能驾驭那些宏大、复杂又震撼人心的作品。”
片场的威廉·惠勒与奥黛丽·赫本
对于演员来说,能遇到这样的导演无疑是一种运气,但能不能消受还得看个人造化。耐心是一方面,体力也很重要,不然拍到第二十条时可能就当场晕倒了。
聊完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两位导演,接下来出场的是能代表亚洲和苏联电影成就的两位大师:黑泽明和塔可夫斯基。
不让演员去“演”的黑泽明
黑泽明在电影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他在指导演员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不二法门。黑泽明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流动多变的镜头语言,而事实上这对演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需要和环境完美的融合。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最糟糕的事就是表现出他们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了”,黑泽明在他的书里写到,“演员经常会因为听到‘开机’就开始紧张,视线转移,表现地非常不自然。我总是强调,要教演员不要‘演’。这又不是舞台,你也不用对着观众念台词,不需要总是对着摄像机的。但是真正开拍的时候,演员还是会不自觉地偏向于摄影机在地方位。因此我就准备了很多台摄影机,这样他们就没时间搞清楚到底哪台在拍他们,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这也就解释了在黑泽明指导的众多电影里,演员们的状态要比他们在其他影片中表现地自然得多。斯派克·李在这一点上和黑泽明一脉相承,经常用多个摄影机地把戏提醒演员,“不用找镜头了,镜头无处不在,镜头常驻你心。”
镜头后的黑泽明
黑泽明还常常让他的演员去选择某个手势或者表情来体现这个角色的人格特质,然后在整部电影里使用它们。这也是他执导的电影里人物鲜活的原因:现实生活中谁还没有点小动作和小癖好呢!
让演员自由发挥的塔可夫斯基
如果说黑泽明代表着电影里的“工整”,那么塔可夫斯基则体现着电影里“诗意”的那一面。他的电影往往以时间,生命和道德为主题,使用标志性的长镜头给观众带来一种诗性的体验。
在他的眼里,演员不只是演员:“我认为演员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我们更加贴近生命本身。也就是说,更坦率,更真诚,更自然。恰到好处,仅此而已。”塔可夫斯基是这么操作的,他通常不会告诉自己的演员剧本的结尾是什么,让他们毫无准备的自由表演,这样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不确定性。
拍摄中的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认为专业的演员应该对导演(指他自己)的视觉表现足够信任,不要去干涉或者自己强行去“演”出一个终幕。不过,在塔神面前,也没几个演员敢自作聪明吧。
帮演员一起探索角色的昆汀
说到与演员的合作,有几位现在仍然活跃在影坛的导演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和体会。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鬼才昆汀·塔伦蒂诺。一般来说,一名导演想要把自己的名字变成某种风格的代名词,可能要经过兢兢业业的五十年耕耘,而昆汀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
从1992年的《落水狗》到2015年的《八恶人》,昆汀的每部电影都有极高的辨识度:因为大段看似废话的有趣台词,因为独特的暴力美学场面,以及不能不提的,演员们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昆汀对演员以及表演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
首先是选角,虽然我们总能在昆汀的电影里看到那几个熟面孔,比如“motherf**ker”专业户塞缪尔·杰克逊,比如脸上挂着痞气的蒂姆·罗斯,比如昆汀自己的女神乌玛·瑟曼等等,但他挑选演员的眼光是绝对开放的,他自己的选角列表要比选角公司给他提供的长得多得多。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对于角色的理解可能到了毒辣的地步。谁能想到请一个过时又过气的青春舞蹈片男一号来演一个整天都不怎么清醒的黑道小混混呢?昆汀想到了,而且带给了屈伏塔演艺事业的第二春。
你也可以说是昆汀和《低俗小说》成就了屈伏塔
他自己创作角色,也帮演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会给自己的人物写详细的报告以及背景故事。演员只需要理解并且沉浸到角色里去就够了。
而当演员对这个角色有任何疑问,例如无法理解人物的恐惧和动机,或者搞不清楚这个角色最喜欢的麦片品牌,只要问昆汀,他总能给出答案。即使他不能,他也会想清楚,然后告诉你。
查宁·塔图姆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拍摄《八恶人》时,他问昆汀,“我这个角色如果有转世的话,那转世的他临死前应该穿什么衣服呢?”,昆汀表示这个问题他需要思考一下,于是过了会儿拿了一张五页纸的报告回来了。“给,这是答案。”
这可能就是天才电影创作者的工作方式吧。
对待演员“细节控”的安德森
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个人风格之强烈可能和昆汀难分伯仲: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明丽鲜艳的色彩,怪异夸张的风格(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强迫症细节)都已经成为了他独特的标签。
作为一个追求完美细节的人,安德森和他的前辈惠勒一样,坚持着不拍到自己满意坚决不过的原则。然而,他的演员们却少有怨言,因为安德森会让这个过程变得没那么折磨。
对细节追求极致完美的韦斯·安德森
威廉·达福是安德森的老搭档了,在一次采访中,他坦言:“韦斯人很好,但也很固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导演就像是个将军。他毫无疑问是个好将军。他的手下们,也就是我们这些人,都很敬爱他,而且他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威廉·达福采访里的最后一句话很关键,安德森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然而,他的天才却更多的建立在拍电影时的灵活性上。他作品里那些最好的镜头往往来自于一些愉快的意外,一些突发事件给他的电影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东西。
对细节严谨的追求,对创意大度的容忍,让演员们愿意和韦斯·安德森一起合作。他们知道安德森能整出好东西来,多拍几条又如何呢?
拍摄《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韦斯安德森(右)与拉尔夫·费因斯(左)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演员是银幕上的主角,而导演则是幕后的主要创作者,他们之间完美的配合则是一部优秀作品的保证。每位导演的风格不同,每个演员的脾性也不同,他们之间自然也有着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
但不管是“暴君”也好,“佛系”也罢,每个导演都要学会以自己的方式与演员沟通,让演员的表演和电影的主题最完美契合。找到属于自己和演员的“合作之道”,是一名导演修行之路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课。
编辑:张荣棣
设计:温馥昭
【读者投稿】
声音主人:薛晴
一条带着耳机流泪的金鱼。
相关阅读
《如何指导演员:导演的必修课》
[美] 朱迪丝·韦斯顿 著
夏明 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导演的案头必备书,好莱坞明星导师朱迪丝·韦斯顿在书中分享了自己三十余年的授课经验,深入解析了导演和演员在合作当中的心理状态,帮助导演在纷繁的片场保持头脑清醒,向演员提供精确、细致的指导。同时,书中列举了导演经常遭遇的困境及对应措施,帮助你搞定难以沟通的大牌演员,掌握好激励演员的尺度分寸,避免陷入反复重拍的尴尬境地。书中所介绍的剧本分析方法、排练技巧,从选角到拍摄的一系列准则,不仅对于导演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演员及编剧而言也能打开视野、激发灵感。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